非假日來到石碇老街,古樸的街上顯得冷清,在旅遊大爆發的後疫情時代,老街上竟然沒有人擠人的景況,有點偷得半日閒的清靜,可以慢慢逛逛這個慢慢被遺忘的古老聚落,用餐不用排隊,雖然開店的商家不多。


石碇是昔日淡蘭古道南段最重要的聚落,位於崩山溪與烏塗溪的交會處,兩溪會流之後成為石碇溪,也就是景美溪的上游,很難想像早年船隻可以從淡水河上溯到石碇。「石碇」地名的來由之一,即船停泊時將纜繩繫在石頭上。還有另一種說法,因流經當地溪流河床巨石纍纍,居民過溪跨越溪中巨石時,如同跨過房屋門檻(台語「戶碇」),故稱此地為「石碇」,兩者都非常可信。如果現在還能在石碇溪搭船航行,何其浪漫。


老街上從清代就在石碇街上做豆腐的「王氏豆腐」,傳承已逾百年,見證石碇今昔的發展,現傳至第五代的王老闆,他放下手邊的工作,在飄著濃濃豆香的店門口和我們聊聊,他說,石碇老街曾經幾度繁榮,早年石碇、坪林生產的茶葉送到石碇街上,再用船運到艋舺銷售全世界,石碇靠「綠金」熱鬧一時。日治時期則是開採煤礦,創造了另一個「黑金」盛世,石碇街上曾有戲院、花柳巷等娛樂場所,也是各地物資匯集的地方,還被稱為「小迪化街」。


年過六旬的王老闆說,礦業沒落後,相關行業人口遷離,石碇繁華落盡,加上北宜公路開通,石碇不再坐擁文山區交通樞紐的地位,茶葉集散地位也被坪林取代。王老闆指著國道五號穿過石碇路段的高架道路說,雪隧開通以後,連路過的車輛都帶走了。

沿著山崩山溪而建的石碇東街,因為建築腹地狹小,臨溪一側靠著支柱高架在溪床上,形成依山傍水特殊的「吊腳樓」,從日治時期保留到現在,吊腳樓更顯古樸陳舊,有些樓高4、5層,有些只有2、3層,看得出不同屋主各自增改建的痕跡,隨著歲月推移,外牆很多地方爬上綠色蘚苔,披上些許頹傾荒蕪的寂涼感,石碇彷彿就這樣停留在歷史的某一個時間點。

吊腳樓出入騎樓通道則是一條貫通的內巷,是台灣絕無僅有的「不見天街」,現在營業的商家不多,其中有一間百年石頭屋開放參觀,從內牆是岩壁的老屋中,隔間使用方形石塊以「人」字形堆疊,甚是特別,屋中保留許多老物件,還原舊時生活樣貌,屋內還從岩壁上開挖一個小小的防空洞。



王氏豆腐位於石碇東街起始的位置,堪稱石碇「最熱鬧」的市集,除了王氏豆腐開發自家產品的小吃店,街上歷史悠久的老店美美飲食店、陳記豆腐養生恬點、寶福飲食店,都使用王氏豆腐店的豆腐入菜,形成「豆腐一條街」,許多遊客現在到石碇老街,也就是衝著這些美食而來,看周邊兩個停車場假日都需要收費,應該是生意興隆。




隔著萬壽橋往石碇西街,房舍沿著烏塗溪而建,橋頭有個路標寫著「淡蘭古道」,雖名為街,其實只是一條小巷子,走幾步路就到集順廟和石碇國小和前的廣場,據說這是昔日製造及買賣茶葉、大菁的地方,淡蘭古道就從集順廟和石碇國小間的小巷子穿過到烏塗溪畔,沿著溪畔往坪林的方向而去,有幾段步道鋪設在河床上,散步其中頗為寫意。這段古道前後沿著石碇溪和烏塗溪,景緻優美,也稱為外垵古道。


集順廟外觀古樸,那天廟方正在維修沒有開放,仔細看廟有兩層,查資料才發現集順廟大有來頭,最早創建於西元1838年,主祀唐朝被封為保儀大夫與保儀尊王的張巡與許遠,保祐開墾山林順利平安,不過廟宇在1989年重建成為現今的模樣,二樓則是「明德宮」,相傳是日治時期從木柵指南宮分香而來,保祐礦工與農民平安。

西街的基礎建設還不錯,曲折小巷嶄新的柏油路平整乾淨,再往前有一家頗有散發古老文青風的石頭老屋,門口一塊鏽鐵鏤空的招牌寫著「無由 食‧茶空間」,「無由」不知是不是引自白居易的《山泉煎茶有懷》詩句:「坐酌泠泠水,看煎瑟瑟塵。無由持一碗,寄與愛茶人。」店名與這首詩的意境和石碇茶鄉的歷史過往頗為契合,只可惜當天沒有營業,只能留待下次再訪。

非假日的石碇老街寧靜清幽,雖然多數店家未營業略顯蕭條,但私心希望這樣清靜可以維持下去,卻又希望這些傳統與重生的一切,能夠代代傳承永不止息,這需要更多遊客造訪支持,旅行途中總是在這些理想與現實中拔河。

王氏豆腐小吃店
地址:新北市石碇區石碇東街85號 電話:02-2663-1976
營業時間:週三至週五 10:00-17:00 週六週日 07:30-18:00(週一週二公休)
美美飲食店
地址:新北市石碇區石碇東街71號 電話:02-2663-1986
營業時間:週一 11:00-15:00 週三至週五 11:00-17:00 週六週日 11:00-18:30(週二公休)
石碇一粒粽
地址: 223新北市石碇區石碇東街109之1號 電話: 02-2663 3558
營業時間:週一至週五 10:00-18:00 週六週日 09:00-18:00